灣仔堂每年都有敬老主日,十年前我參與敬老主日的心情與今日不同,因為我老了。從前開瓶蓋,若太太打不開必定找我幫忙,如今她使用開瓶器了。昨日使用電鑽時,我已需要她扶持。
人生每個階段皆有得失,年老這個階段,可謂失多於得。而且這些失去往往出乎意料。有位朋友職業是照護長者,理應經驗豐富,但輪到自身面對時,仍發現許多難以預料的狀況。
若論敬老的真諦在於孝順、多陪伴長者,體恤他們,說話時除了提高音量更要溫柔緩慢,這些諸位自然明白,無需我多言。每週十誡都提醒我們愛人如己。世間推崇的敬老之道,電視劇《愛回家》呈現的敬老情節,我們理當實踐。但不止於此,我們作為基督徒、上帝的兒女,對敬老的實踐應當更有深度。
今日經文提摩太後書4章記載了保羅的心聲。若說年老意味著失多於得,保羅更是這樣:他曾擁有很多,至寫作此信時卻身陷牢獄,面臨死刑,一無所有。若想明白基督徒看待年老的獨特之處,正可從保羅身上學習。
1. 面對失去(6-7節)
生命充滿得失。敬老不僅是陪伴長者,更是陪伴他們經歷這些得失。基督徒對得失看得更透徹:我們深知世人以為擁有的終將逝去,也確信許多眼前未見的卻會永遠擁有。
保羅對失去生命持積極態度。若只論今生終結,許多基督徒聽聞過很多教導後都能充滿信心。可惜人生並非如此單純,只是會失去生命,更會經歷各種失去後仍須繼續前行。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在任何境況中都保持積極,並陪伴長者共同培養這般眼光。這方面在座許多長者遠勝於我。我不止一次聽聞長者見證,甚至為能住院治療而感恩,令我敬佩。
學習面對失去是人生恆久功課。失去不僅帶來痛苦失落,更蘊藏生命功課。敬老,正是陪伴長者共同學習這門功課。保羅的秘訣在於他深知自己要被澆奠,意味著失去不過是將原本屬於上帝的歸還於祂。最難的是我們常缺乏心理準備,難以如保羅般預計未來。我想起約伯的名言:「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聖經中許多人在失去中成為我們的榜樣,給我們深刻提醒。
我的岳母患腦退化症,讓我看見長者有其生命功課,而陪伴的我也在學習。作為晚輩、作為敬老者,我們要學習的截然不同。當家人驟然患病,注意力全集中於他時,他需面對失去,而身為家人的我也同樣面臨失去。有時就因自己並非最痛苦的那位,難以抒發情緒,久而久之便滋生問題。我們為長者祈禱,為軟弱的弟兄姊妹祈禱,也為周遭同行者祈禱。長者需要戰友,身體軟弱者需要戰友,照顧者同樣需要戰友。我們不僅要敬老,更要敬重那些「踐行敬老之人」。
救世軍創辦人卜威廉晚年時,兒子告訴他:「醫生說您的眼睛無法治癒了。」「意思是,我很快會失明?」「是的,父親。」卜威廉如此回應:「幾十年來,我睜眼跟隨神;此後,我將盲眼跟隨神。」失去視力,未曾失去跟隨神的心志:他懂得如何看待失去。
保羅說「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不僅指傳福音建立教會這條上帝的道路。若學習面對失去是我們的道路,若陪伴長者、敬老實踐是我們的道路,求主幫助我們堅持前行。最重要的是「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萬物皆可失,唯信心永存。無論境遇順逆仍信靠上帝,仍向人見證上帝的信實,這才是真正的可敬,也必得上帝永恆賞賜。
2. 看待獲得(第8節)
保羅面對失去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他看待獲得與賺取的智慧同樣啟發人心。長者擁有永恆視野,看待得失往往更顯智慧。到達某個人生階段後,對許多事物變得淡然,正是仍有所堅持的領域,可顯出這份智慧。
今生賺取多少對保羅已無意義,他在乎的是永恆的積蓄。保羅是聖經中唯一確知自己得冠冕的信徒。但細讀他話語,重點不在誇耀自己,而在提醒眾人:你們同樣可得永恆冠冕。
有智慧的長者總期望他人同樣蒙福。事實上,年輕時認定的「好」與數十年後認知的「好」大不相同。年輕時看重今生:注重現世賞賜與成就,常以為努力自會帶來好結果。但我們都經歷過力不從心,努力未必換得預期成果的時刻。
保羅不僅希望人信耶穌,更盼眾人都得冠冕。古時競賽得勝者可得冠冕,但贏得天國冠冕非靠競爭,聖經說「凡愛慕主顯現的人」必得冠冕。意思是:世人愛慕吃喝玩樂,但你我都認識一些更愛慕主耶穌、時刻思念祂的人。這種思念並非指望主再來後免去痛苦疾病,而是單純渴望與主親密相交,如祂顯現時那般緊密。保羅自己如此,他也盼望眾人如此,這樣大家都能得著永恆公義的冠冕。
長者對某些事物淡然,是因看透其本質。一位有智慧的長者若仍有堅持追求的事物,我們便要從中學習。「約書亞年紀老邁,耶和華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極多未得之地。』」(書13:1)長者可以滿足於現狀,但若上帝指明仍有未得之境、未成之事,就當警醒留意。上帝親自對年邁的約書亞說話,他更要將這託付傳承下去。
除了公義冠冕,我們還有哪些未得之地?上帝對約書亞的提醒,源於交付的使命尚未完成,故不能就此止步,需要下一代延續,更要由長輩親口傳承,由後輩承諾接續。
各位長者,我們都盼望下一代得著屬靈永恆福氣。這並非誡命強求,而是因你們真切體會屬靈福分之寶貴,故渴望他人同得。各位晚輩,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長者,他們深切期盼他人得享屬靈福分。敬老,正是要學習為何這些屬靈長者懷此心腸。原來他們與保羅一樣,專注於上帝。
3. 實踐寬恕(16節)
經文9-15節中,保羅提及幾位令他失望的人。使徒行傳記載彼得被捕後,教會迫切祈禱,他很快獲救。但保羅在使徒行傳21章返回耶路撒冷進入聖殿後被捕,經文未記載教會積極營救,此後他竟被囚數年。
行至人生終程,我們或會憶起某些令自己傷心失望之人,其中可能包括基督徒,因我們對基督徒本有更高期待。保羅重提舊事,實因創痛深刻:期盼有人相助時,眾人竟都離棄他。
許多人將寬恕看得簡單,以為不再記恨即可。但寬恕更有崇高境界需要學習。有位母親輔導兒子功課,限制他遊玩。當時母親已患癌症,在醫療有限的年代只能等待時日。有次兒子未完成作業被禁止玩耍,竟衝口而出:「你快點去死!」
若你是母親,會如何回應?多半會說:「不用急,我很快就死了!」但這位母親卻說:「我知道你不是真想我死,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難過。」半年後母親病危,兒子絕口不提往事,母親卻在病榻主動問:「還記得你說過希望我快點死嗎?」兒子點頭。母親繼續說:「將來你想起這話會難過。我不願你難過,你要明白:那是你鬧脾氣說的傻話,媽媽知道你不是真心。別記著那些,只要記得:媽媽有你很快樂。」
寬恕,不只是不生氣,更是願對方回憶往事時不再自責。保羅說「但願這罪不歸於他們」,正是此意。敬老實踐中,兩代、三代之間常有恩怨。人易記怨,難記恩。我們需要源自愛的寬恕,而非出於責任的寬恕。求主賜我們這樣的愛。從這位母親身上,我真看見了愛的樣貌。
4. 活出滿足(17-18節)
敬老能讓我們領悟滿足的真諦。保羅本是擁有地位之人,他是羅馬公民,受人敬重,但為了傳耶穌福音,最終繫獄待死,一無所有,其間所受苦難超乎今人想像。甚至他期望中的基督徒也未曾相助。如此遭遇,常人難免怨懟上帝不公,保羅本可滿懷冤屈離世。
但他最後的宣言竟是17-18節的壯語。我們與眾人同行,特別是與長者相伴,總盼望喜樂圓滿。但敬老實踐中,我們常陷入誤區:以為精心設計節目、安排美食盛宴就能帶來快樂。因我們總誤解喜樂源於享受,來自吃喝玩樂。
其實上帝早已將喜樂密碼賜予每人:我們歡喜滿足的根源不在物質享受,而在於我們是上帝兒女。「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無需豪華自助餐,保羅在最不堪的羅馬監獄中,仍能發出如此宣言。
保羅說「我也從獅子口裏被救出來」,長者數算一生成就本是美事,後輩當細心聆聽。但更重要的是數算曾經經歷的上帝恩典,那些不是個人成就。「從獅子口得救」不是幸運,乃是上帝救恩,是祂不殺之恩。
有位學業事業俱出色的前輩數算一生成就時,他說最感恩的是學會做僕人。工作時不求高升,只求服侍上帝與人,盼上帝與眾人都感快慰。退休後,他將做僕人的場景轉至教會與社會服務,因而毋需艱難適應。他不僅事業出色,更難得的是做人棒,做僕人棒。
敬老的深意,在於敬重上帝在他人的數十年生命中作為,並逐漸學會敬重上帝在自己生命中的作為。要學習面對失去,學習看待獲得,學習寬恕,學習滿足。即便遠遠不達一百分也無妨,只要靠主持續學習,終有一天讓我們也能宣告:「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