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重溫

2025年3月16日 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太5:13-16)
盧淑娟牧師

是什麼人,就會做什麼事。若我們是地上的鹽,是世上的光,那麼,我們會什麼事呢?馬太福音第五至第七章,稱為「登山寶訓」。主耶穌向眾門徒宣講天國生命的本質,再而教導眾門徒要怎樣以自己擁有的天國生命來影響世界。耶穌的宣講,要求聽者不單將所聽見的存在心裡,也要以行動回應。

「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是複數的,鹽與光卻是單數的。這兩個暗喻都是針對整個基督徒群體,指出我們的身分和特性是一樣的。跟隨耶穌的人就是天上的國民,是與世人極為不同的。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為什麼基督徒必須聚集在一起?」「教會與世間的團體有什麼不同?」

13節上「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第一個暗喻:鹽。鹽,有調味和防腐作用,少量的鹽更可用來施肥。真正的鹽不會失去味,但在耶穌的時代,人們會用含有鹽分(氯化納沉積物)的石頭堆在一起,把魚或肉類埋在裡面,防止變壞。過了一段時間,當鹽分溶化,從石頭滲出來後,這些石頭就沒有用了,會被人丟棄在路邊。我們作主的門徒,若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只是塊無用的石頭!鹽不可能失去它的味道,但是,基督徒卻有可能作出「失去鹹味」這種不可思議的事。在希臘文中,「失去鹹味」含有「變得愚昧」的意思。原來,當天國子民對這世界和周遭的人沒有帶來好處、沒有發揮果效,就是一群愚昧的人。既然在大眾面前活像一群愚昧的人,他們好像已失去鹽分的石一樣,遭人輕視。按照耶穌的說法,這不是常見的,甚至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真門徒不可能失去門徒的特質,因為他們已經被耶穌的福音更新改變,具有天國生命。不過,假冒的門徒只是在身上加添一份天國生命的味道,企圖以假亂真,最終必原形畢露。媒體上不時有「人設」完美的大明星翻車的故事。明星刻意做形象包裝工程,有些甚至企圖營造出潔白無瑕的完美形象,但人的本質是隱藏不了的,一旦不光彩和惡劣的面目被暴露出來,整個形象就崩塌下來。

若只是裝裝門面的形象工程,而不是生命有真正的改變,就是冒牌貨,那就失了味便不能再鹹。世人也終必看清他們的真相,抨擊他們的偽善。這正是向每一個基督徒的挑戰,叫我們檢視自己的生命狀態,承認自己有沒有得着天國的生命。

13節下「它不再有用,只好被丟在外面,任人踐踏。」我們不要隨意將世人對自己的反應,統統視作為義受逼迫的結果。若然是自己不懂得與人共處,言行上有不妥當,使人忿怨和厭惡;那麼,你有什麼「為義受逼迫」可言呢?世人固然有可能對天國信息反感,而討厭基督徒;但是,可能在更多情況下,是基督徒沒有活出天國生命,做出有違基督徒身分的事,而招致世人厭惡。如是這樣,是我們羞辱了主的名,不應諉過於人。如果有人拒絕我們傳講的天國信息,我們要好好了解他們拒絕的真正原因。若問題出在我們或其他基督徒身上,就要坦然承認和悔改。惟有當我們的生命表現與所蒙的恩召相稱,我們的信息才有說服力。

「你們是地上的鹽」這暗喻,說明門徒本身是這世界蒙福的必要條件。門徒經歷了生命的更新,與這個世界有所分別;不過,他們必須活在這世界中,作為上帝引導世人向善的媒介。我們無論身處任何地方,在任何崗位上,我們所擁有的天國生命都能在現世中發揮功效,達致防腐、調味或施肥的功效。

今天是禮賢主日,是記念178年前德國禮賢差會宣教士首次踏足中國,拓荒傳道。1846年,葉納清牧師(Rev. Ferdinand Genähr)和柯士德牧師(Rev. Heinrich Köster)響應郭士立牧師的呼籲,接受德國萊茵河流域的巴冕傳道會(即今日的禮賢會)差派,來華傳道;同船還有兩位巴色差會(今崇真會)的宣教士。他們在1847年3月19日到埗,先在香港學習粵語幾個月,之後葉納清得郭士立差遣王元深和李清標陪同他北上東莞傳道。他們最初以贈醫施醫方式服侍,並向求診者傳福音。他們曾經被械鬥者襲擊,被劫匪搶劫,幾經艱難,終於在1855年,葉納清在西鄉建立第一個在廣東的禮賢會據點,建立傳道學校和小學。

從一開始,禮賢會以傳道、教育和福利﹙贈醫施藥﹚宣揚基督福音。宣教士除了口傳福音,建立教會,也用基督的愛服侍社會中最貧困無助的人,包括被社會排斥的痳瘋病人和被遺棄的老人,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帶來防腐的功效。宣教士又藉着教育為社會培育有學識的下一代,帶來長遠的社會變革,猶如鹽的調味和施肥功效。 一百多年來,德國禮賢差會合共差派94位宣教士來華。他們放下先進安逸的歐洲生活,遠涉重洋,來到陌生的國度,進入落後、封閉和貧窮的鄉鎮,經歷傳道的艱辛、戰禍和敵對逼迫,要完成上帝交託他們的使命。

今天,我們當學效先賢的榜樣,進入世界,發揮天國生命的功效,卻不屬於世界。在這一期培育課程中,我們一同檢視民間習俗,反省什麼我們可以進入的,並發揮鹽的調味作用;又反省什麼是我們不可以被同化的,並發揮鹽的防腐功用。基督徒必須與世界有所接觸,才能影響世界,不能離群獨居、不問世事。自求多福,各安天命,不是基督徒應有的信念。

教會整體要發揮行善的力量,而不只限於個人層面。全體會眾要知道自己具有天國公民的身分,願意彼此關連,同心參與上帝拯救和賜福世界的工作。教會領袖也要願意面對挑戰:走出習以為常的安舒區,探索和實行能夠為社區帶來祝福的工作。教會不應躲在一個角落,自顧自地存在。

正如經文14-16節告訴我們:「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第二個暗喻:光。光的暗喻針對基督徒群體的明顯身分。基督是世上的真光,散發聖潔、真理和希望,而跟隨他的人,也成了世上的光。古時的油燈,就是盛著燈油的瓦器,把油燃點起來,一束微弱的光就從這脆弱又卑微的瓦器中透亮出來,驅走一室的黑暗。這油燈必須放在桌上,才能點亮一室。切勿隱藏起來,既虧欠了差遣的主,也虧負了這個需要光的世界。

門徒的好行為不是自發的,而是發自世上的真光—耶穌基督,以及從上帝而來的生命。黑夜裡的天上繁星,因為反射太陽的光,才能讓人看見;我們也如繁星,反射基督的光,讓世人知道祂。人們若好奇探問我們的光來自哪裡,發光的秘密是什麼,我們的見證就成功了。 

我們恆常在教會聚會,彼此培育和鼓勵,但基督徒生活絕不只在教會之內。我們既然是鹽是光,就要走進世界,接觸未信主的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包括隔壁的鄰舍、子女的朋友和家長、公司的同事、家裡的外傭姐姐等等。我們蒙召成為祝福世界的人,讓「鄰舍」從我們的日常言行,看見我們確實擁有不一樣的生命特質,值得他們羨慕,吸引他們尋求主。

當這世界充斥謊言,我們是否堅持說真實的話?當世上很多人窮得只剩下錢,我們是否把錢財看得不那麼重,學習信靠天父而不為明天憂慮,更樂意與人分享、施予和關懷。正如彼前3:13-16所說的:「你們若熱心行善,有誰會害你們呢?即使你們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裏奉主基督為聖,尊他為主。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理由,要隨時準備答覆;不過,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
14節下「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第三暗喻:造在山上的城。這在白天固然清晰可見,晚上家家戶戶燃起燈光時,在夜空下也同樣顯眼。山上的城的暗喻,強調基督徒群體的公開事工,是眾所周知、無法隱藏的。

在一個佛教盛行的東南亞國家,有很多地方都不容許公開佈道,信仰好像被限制在教會的四堵牆內。基督徒若在街上派福音單張,可能會被行政拘留兩星期。在當地農村服侍的一位牧師,告訴來探訪他的短宣隊:他們正鼓勵當地村民種植一種原產自南美洲的豆,並幫助他們售賣,令村民的生計得以改善,很多人因而信主。起初,政府警告村民不要聽教會的話,因為教會只是想傳教,不是為他們好。經過一段日子,甚至政府對教會的態度都有改變。最近政府舉辦花車巡遊,竟然也給教會一輛花車,讓他們走在車隊的前頭去宣傳種植這種豆。

16節「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什麼是好行為?就是能夠叫人將榮耀歸給天父,並引領外人進入天國的行動。耶穌為人醫病、趕鬼和減輕宗教傳統束縛的行動,都是將人帶到天父面前,使人認識和歸榮耀給天父,而不是祂自己。不論教會事工或是個人的好行為,我們必須以天父得榮耀為念,而不是為了博取自己得稱讚和榮耀。

鹽與光,若恰如其分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就是最好。如果鹽不安於配角的身分,堅持要做主角,要在餸菜中凸顯自己;那麼,整盤食物就會被它毁掉。燈若要成為眾目之下耀眼的存在,那麼,即使在大白天,屋子都要拉上窗簾,弄得黑漆漆似的,燈才可以扮演照耀黑暗的角色,卻是完全無用之舉。

願我們以腓3:18-20為誡:「…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他們的結局就是滅亡。他們的神明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光榮,專以地上的事為念。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願我們認識自己有天上國民的身分,在等候救主再來之時,以成為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去預備迎接祂。我們藉生命表現和具體行動,去證明自己確實與世人不同,讓上帝透過我們賜福這世界,為這世界帶來正面的改變,讓人把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誠心所願。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