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本堂簡介
聚會一覽
講道重溫
活動影集
會友專區
聯絡我們
惡劣天氣
主頁
本堂簡介
聚會一覽
講道重溫
活動影集
會友專區
聯絡我們
惡劣天氣
講道重溫
2025年2月16日 福與禍的呼召(路六17-26)
盧淑娟牧師
近年詐騙集團的手法層出不窮,騙取的金額也大得驚人。沉寂一段日子後,緬甸和泰國邊境的詐騙園區的新聞近期再鬧大了,引起輿論關注。大家現在不單對收到來歷不明的訊息和電話警惕,連出門旅行的地點和安排也多了幾分顧慮。這些詐騙園區用欺詐和人口販賣的方式不斷招收新血,強迫受害人參與詐騙和學習相關技巧,又強迫受害人吸毒,令他們染上毒癮。除了威逼,還有利誘,使受害者甘心樂意成為加害者。詐騙集團內設有不同職級和升職機制,與一般公司無異,去誘使他們為脫貧、賺大錢而追趕「業績」……。而且,詐騙集團能夠如此肆無忌憚地橫行,當然背後也用利益勾結政府和地方權貴,得到保護。這環環相扣的罪惡循環,反映當今社會的一個面貌,就是整個社會充斥著唯利是圖的風氣,人對財富的渴求大到可以丟棄良心、不擇手段。很多人認為,擁有財富=成功=活得有價值=活得快樂。這個財富至上的方程式,影響很多人的心態和價值觀。
基督徒的逐利心態應該不像一般人那樣大,不過我們多多少少也會受到社會的價值觀所影響,認為:富足的人是有福的,他們得到上帝的悅納和賞賜;貧窮,就是上帝降罰和厭棄的結果。由此推論,財富累積得越多,能在職場中「上位」成功,爬上金字塔的頂端,就等同得蒙上帝恩寵,這樣的人就是基督徒的典範。這個過分簡單的推論,並沒有考慮:這人的上位之路和成功法則,與他的基督徒身分是否相稱?與他認信的福音有沒有衝突?若然我們完全不顧這些,很可能我們所相信的,不過是與世俗價值觀同化的信仰,是一套追求成功至上的神學,而不是唯獨恩典的福音。放諸教會,我們也會看教會的存在和目的,是追求人數越來越多、事工越做越大、教堂越來越耀眼嗎?若然如此,若教會投放資源在服侍卑微者、耕耘人心的漫長又「沒有回報」的工作,就是失敗嗎?
二、三十年前,我母堂的傳道人帶領我們青年團契去澳門探訪宣教士。澳門素有「福音硬土」之稱,因為拜偶像風氣興盛和各種限制,加上教會缺乏資源,基督徒佔人口比例低於1%,福音工作十分困難。我們探訪的是一位在澳門默默耕耘多年的香港女宣教士。她雖然「百無」—缺人、缺錢、缺資源,卻因為忠於主的呼召,一直開墾這片「福音硬土」,關懷和接觸區內的低下階層和新移民,播下福音種子,沒有離棄這個微小而看似荒涼的教會。與她的一番對話,使我們幾個年青人深受感動。
後來我也不斷回想這次探訪經歷,促使我反省自己的心態。我最初認為:這是失敗的事奉!為什麼不投放時間心力資源在更有前景、更有可為的福音對象和事工上?不過,上帝漸漸讓我明白和覺醒:難道上帝只賜福和使用「興旺」的事工、人力財力豐厚的教會嗎?祂不是那位看顧卑微者的上帝嗎?祂不是那位甘願成為卑微,以奴僕的樣式進入人間叫生命轉化的上帝嗎?祂豈不看重被社會當作卑微無價值的人的福音需要?而且,說到底,基督徒就是跟隨主的人,在個人生命的決定和選擇中,在事奉的取捨中,我們是信靠主並跟隨主的吩咐,還是跟隨自己的意願,做「精明的」決定和選擇?
「貧窮的人有福了……但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耶穌宣講的福音,直接了當地敲醒我們的理所當然,顛覆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和成功神學。
這句話摘自路加福音六章17至26節,是耶穌宣講的「平原寶訓」中的一個段落。故事發生在山上(6:12),那時耶穌整夜不眠不休在山上禱告,為了預備做一件重要的事:揀選十二門徒。就在選召十二門徒後,耶穌下了山,在那高原的一塊平地上,開始宣講「平原寶訓」,讓這個跟隨耶穌的新群體認識自己的身分和行事為人準則。
那時候,許多人從猶大各地、由南到北慕名而來,到耶穌那裡。耶穌揀選了少數人作門徒,但有許多人想來跟從他,因為他們指望從耶穌身上得到醫治、免受污靈纏繞和各種好處。耶穌確實憐憫和醫治了困苦的人,用行動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到了(參路4:19)。他所行的神蹟奇事,顯明他滿有上帝的能力和榮耀,他就是舊約中摩西所預言的那位末後的先知。群眾為此非常興奮,擁戴着耶穌。就在這個時候,耶穌會向他們說什麼呢?他會試圖吸引更多人來跟從他嗎?他會說群眾喜歡聽的話嗎?若我們留心聽以下的經文(路6:20-26),便會聽到響亮的回答:「不!」。
經文中的「有福」是複數詞,而非單數詞,意思是強烈的喜樂,可以直譯為「喜樂是那些貧窮的/飢餓的/哭泣的人」。耶穌這番話針對的是一種群體,內裡的成員個個都是這樣的—貧窮的、飢餓的、哭泣的。那形容貧窮人的希臘文,是指極度缺乏,甚至沒有食物、居所。貧窮,自然就要挨餓,自然就會哀哭。不過,這裡的「貧窮的人」,不必然是針對這門徒群體在物質上缺乏,更可能是指他們無權無勢、沒有倚仗,並且因為跟從耶穌,奉行上帝國的價值,為良善和公義而遭受各種屈辱和踐踏,而失去原有的一切。這個被欺壓的門徒群體正在等候上帝的救贖的臨近。
耶穌說,他們是大大喜樂和有福的,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你們將得飽足」、「你們將要歡笑」。這三句話意思相近,是指他們能與上帝同在,就得着滿足和喜樂。並且,他們靠着上帝的恩典和工作,最終將會得見上帝的救恩,並且在上帝的國度裡佔有一席位。在上帝的眼中,在祂的審判座前,他們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他們擁有將來的喜樂,現今卻要受苦。他們在逼迫和苦難中仍能喜樂,因為他們信靠耶穌,便堅定地、有目的地在一個排斥他們的社會中生活。
第20節的開始是「耶穌舉目看著門徒」。在大群民眾的簇擁下,耶穌卻單單注視這些門徒,提醒和警告他們作為耶穌的跟從者,將可能因信仰的緣故,承受貧窮、飢餓、哀哭,被人憎恨、拒絕、辱罵和棄絕。在某些情況下,甘心承受這些苦難,是基督徒真誠地實踐所信、忠心回應上帝呼召的必然方式。我們卻切勿倒過來辦,把自己為了滿足和實現自我而作的選擇,加上美麗的信仰標籤,當作上帝帶領和賜福的結果。上帝為每個人所預備的一份都不一樣,有些人承受多些,有些人少些。但不論是多是少,如果為了忠於主的託付、跟從主的腳縱,你願意付上一些代價,犧牲一些切身利益嗎?
想起一位演員的故事。沒有一個演員希望演了一個角色之後,就沒人再請他。這就是占·卡維素(Jim Caviezel)接拍《受難曲》這齣電影時的恐懼。《受難曲》在2004年公映,令人印象難忘,因為它重現了耶穌受難的情景,觸動很多人的心。擔當主角耶穌的占·卡維素,本身是虔誠天主教徒。當年,他接下導演米路吉遜的演出邀請後,第二天導演再找上他,勸他不要演出,因為這角色很可能斷送他的演戲生涯。這個角色太特別了,也太受爭議了。演了耶穌之後,他還能演什麼?他更會被當作異類,被排擠在荷里活電影圈子以外,等如自斷星途和財路。但是他回答導演,他相信每個人都要背負自己的十字架。假如他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他就會被它壓扁。他又說,他的名字縮寫和耶穌基督一樣是J.C.,而他也正值33歲。他相信演這角色是上帝對他的呼召。果然,他之後多年都沒有在大銀幕上演出,只能參演電視劇。但他無怨無悔,甘心付上代價,做他知道上帝喜悅他做的事。
弟兄姊妹,我們就是在這個時代跟從耶穌的群體。讓我們好好面對自身,反思自己的生命狀況。究竟我們所奉行和宣揚的,是基督的福音,還是虛空的、世俗的價值?究竟我們跟從的是耶穌,還是增加我們財富和各種好處的權勢?
不少信徒在現世中也可過得富裕和飽足。若是這樣,我們斷不可驕傲自誇,也斷不可蔑視卑微和患難中的人。一切東西都是上帝所賜的,我們沒有自誇的權利。我們更不可把上帝的賜予,當作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得到上帝認可的印證。說到底,我們內裡的動機、生命的優先次序、價值取捨,別人難以評斷,自己也不會盡知,惟有上帝全都知道,祂也會作最終的判斷。我們必須誠誠實實地面對自己、面對上帝,反省自己的生命取捨。
耶穌宣講中把福與禍作對比,警告信徒群體要如何面向將來,要察覺上帝國度與世俗文化之間在價值觀上有衝突,也要準備好可能會因着信仰而遭受逼迫和排斥。耶穌的宣講糾正了現代信徒的誤解:信耶穌,只有拯救和恩福,沒有十字架。假如我們關注今生的賞賜,多於上帝的心意,就有禍了。但是,假如我們把生命建立在耶穌的教導上,就有堅固的根基,預備好面對逆境。
今天的舊約經課耶利書17章5-10節中,用一棵樹來比喻有福的人。有福的人就是倚靠永生上帝的人,他根植在聖道中,就像栽種在溪水旁的樹,有源源不絕的活水供養,即使遇上乾旱和赤熱等苦難,仍能茁壯生長,葉子青翠,結果累累。更甚的是,這人的有福,不僅僅是自己蒙福,而是同時帶給別人福氣:綠葉成蔭,讓他者在烈日下有歇息乘涼之處;常結果子,讓他者得到食物供應。有福的人,也是使別人得福的人。
願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學習成為忠於信仰、實踐信仰的人,經歷真正的福,時刻與上帝同行,得著祂適時的安慰和幫助。更願我們成為有福的人,讓別人因我們而經歷上帝的信實、恩慈和公義。
主頁
本堂簡介
聚會一覽
講道重溫
活動影集
會友專區
聯絡我們
惡劣天氣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