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一開始,講述復活的主耶穌要離開了,留下跟隨祂的人在地上。他們將何去何從?耶穌升天去了,回到光榮的國度裏,如今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要從那裡再降臨到地上,審判活人和死人。升天之前,耶穌沒有忘記眾門徒,他四十天向他們顯現,親自教導,最後向他們頒布大使命。主耶穌沒有遺棄追隨祂的人,更給予我們榮耀的人生使命:在世上見證耶穌的復活,宣講祂的福音,從近至遠,直到地極。這第一代的見證人建立了初代教會,把福音使命代代相傳,今天輪到我們接棒;一代又一代,直到主再來。
耶穌升天離開後,使徒還未完全明白祂的臨別教導,也不知道要怎樣做才可完成使命,但他們還是聽從耶穌的吩咐:「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1:4)這十一位使徒,與追隨耶穌的人,包括他母親馬利亞和眾門徒,有男有女,合共大約120人,就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一座樓房上。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靜候主的應許實現,就是聖靈澆灌教會,使教會領受那從上面來的能力,得以廣揚福音。(參路24:49)
此時,整裝待發的教會要先解決一個問題: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後,自殺死了,十二使徒如今缺了一人,應該如何處理?
全體見證,缺一不可
那時候,在擠滿了門徒的樓房裡,彼得站起來發言。他引用舊約大衛的兩篇詩篇佐證,指出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是應驗了聖經的預言。猶大是耶穌的門徒之一,本來有份於耶穌所委派的福音使命。彼得認為,福音使命不容有失,現在必須找人替代猶大,負肩見證基督、廣傳福音的重任。
我們或許會疑問:使徒的數目一定要十二人嗎?少了一人,為何不可?再者,那位被選上作替補的馬提亞,在此事之後消失於聖經中。唯一隱約有關他的記載,是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後,全體使徒一同站起來向民眾作見證。這替補人選沒有事蹟值得記在聖經,看起來完全比不上後來的保羅。難道選上他是多餘的,甚至是錯誤的?
其實,耶穌揀選多一人、少一人作門徒,實際作用分別並不大。但是,「十二」這數目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在舊約時代,上帝揀選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去祝福萬族;到如今,耶穌基督開展了新約時代,「十二使徒」代表了新的以色列民,是基督國度的核心。顯然,若十二使徒的人數一日未補滿,聖靈就一日未降臨!但當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後,新國度已開展,使徒的數目就毋須維持十二人了。因此,後來使徒相繼殉道或離世,也不再補選。
耶穌復活升天以後,十二使徒成為祂在世上的代表,是具有屬靈權柄的領袖團隊。十二使徒一同為基督和祂的福音作見證,一個都不能少,所以這個補選是重要的。今天,我們從福音書中讀到的耶穌的生平和言訓,在初期教會中被口耳相傳,漸漸也開始筆錄下來。十二使徒既是主耶穌的當然見證人,便不單肩負了傳福音的使命,也要監察有關耶穌事蹟和教導的流傳,確保內容真實可靠,責任非常重大。所以,彼得提出為使徒補缺的候選人有以下基本條件(21-22節):曾經長時間與耶穌有接觸交往,並目擊祂整個傳道經過,包括祂的受洗(即傳道職事的開始)、復活和升天等重要的時刻。這樣的人才能真實全面地認識耶穌是誰和祂所成就的救恩,才能不折不扣地、有效地為主作見證。
十二使徒全體為基督作見證,一個都不能少。今天,我們也是同樣,為主作見證,一個也不能少。我們雖然遠不如使徒般重要,但福音使命已經交捧到我們手中,我們不能推卸。我們不要以別人的傳福音恩賜較多為藉口,逃避自己要承擔的一份。下月15號,灣仔堂將與ACM(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合辦生命見證音樂會。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未信親友從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認識那位拯救並主宰生命的主。願大家把握機會,向人分享福音。願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成為主耶穌在地上的見證人,盡忠完成祂給我們的使命。
立於真理,禱告先行
彼得是初期教會的核心領袖。這時,他起來領導教會,去回應見證基督的使命。教會全體也積極回應彼得的指示,順從他的帶領。會眾按照彼得提出的使徒條件,提名符合資格的兩個人,然後要從中作選擇。當天的會眾與今天的我們都明白,使徒的職事和位分不是人所能決定的,揀選的是主。因此,會眾禱告祈求上帝給予指引,然後用抽籤的方法選出馬提亞。那個禱告顯示出領袖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24節)。除了外在的資歷,屬靈領袖更重要的內心的純正和生命的質素。我們要成為合上帝心意的人,我們的領袖更要如是。
在重要的決策上,當聖經教導和屬靈智慧都沒有足夠的指引時,教會才會用抽籤之法(至少沒有偏私)。但聖靈降臨以後,聖靈是教會最偉大的引導者。昔日,彼得從聖經中深切反省猶大賣主一事,並帶領教會全體參與決策,在過程中一同禱告,一同明白和回應上帝的心意。今天,教會領袖要在聖靈的引導下明白聖經裡的屬靈原則和智慧,應用於決策過程中,並且持續地作信仰反省和檢討,才能帶領教會行在上帝的旨意中。
禱告,要在一切重要決策之先,是至為重要的。在耶穌的一生和初期教會中,每當要做重要的決定前,或危機出現之時,都是先行禱告。禱告的重要,並不在於能改變上帝的心意,能「迫」使祂滿足我們的想法和期望。若我們以為可以這樣,便是顛倒了事實。我們要認定,主權在上帝,不在我們。禱告的重要,是在於調整我們的心向上帝開放,使我們聽見祂的聲音,明白祂對我們的心意,更使使我們更有自由去回應上帝的召喚、順服祂的帶領。
舉個例子,使徒行傳13章記載,安提阿教會的幾位核心領袖聚集一起禁食禱告。他們禱告時,一同聽見聖靈的指示,又一同順服遵行。他們放低自己堂會的需要,把兩位核心領袖保羅和巴拿巴差遣出去,做宣教工作。我自己也有近似的禱告與順服的功課。有一次,我為着堂會的某個決策與長執有不同意見,分歧甚大。當時,我心裡又焦急又難受,因為我認為那決定是錯誤的,會造成惡果。但是,當我把此事擺到上帝面前,禱告等候,聖靈便提醒我不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迫使別人就範,使我認為正確的結果發生;卻要完全放手,把這事交給上帝,等候祂的工作。我在一番掙扎後,聽從了聖靈的指示。最終,我見證了上帝在祂所定的時間用祂的方式工作,使我認為的壞事變成好事。
當我們要作個人的抉擇,或者為教會謀事決策,願我們聽從聖靈的指示,立於真理之上,並且禱告先行。
順服神權,治癒創傷
回到猶大出賣耶穌這事上,這個日夕共處的門徒竟然無聲無色地背叛他的主和眾弟兄,誠是初期教會的重大傷痛。在事奉中,在教會生活裡,我們也可能要面對人性的軟弱和罪惡,甚至承受被背叛離棄的痛苦。這些事很容易使我們怨憤和失望。若沒有適時在主前好好處理,卻把傷痛埋藏心底,苦毒便會在內裡漸漸滋長。這不單損害我們的個人生命,對整個群體都會帶來破壞。內心的苦毒大大阻礙我們的生命成長和靈性自由,使我們靈裡枯竭,漸漸失去對上帝的信靠,也不再信任別人,從而衍生更多的個人和人際關係問題。
第16節,當彼得談到猶大賣主的行為時,他沒有忽略這背叛之惡,但他更著眼於上帝的主權:這事聖經早有預言。上帝早已知道也容許這惡事發生,必然有祂的計劃和心意。我們卻要回答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順服上帝的主權,是否相信祂的意念高於我們的意念,是否相信投靠祂、等候祂的必不羞愧?我們需要處理背叛所帶來的痛苦,正如彼得帶領教會去調校眼光,從承認上帝主權的角度,重新檢視這件惡事,使舊的創傷得以治癒,使整個群體可以重新出發。願我們在聖靈的幫助和安慰下,學習怎樣勝過人際關係的創傷,尤其是在教會群體裡所受的傷痛。誠然這是基督徒生命的一個重要操練,一個我們必須學習的功課。
主耶穌親身承受過背叛之痛。我們那些未曾癒合的舊傷口、有口難言的委屈與憤怒、心底裡的疑惑與失望,主都知道,主願意撫慰和醫治我們。讓我們謹記,惟有從主而來的解藥,才能除去人心裡的苦毒,才能治癒生命。正如希伯來書4:16的提醒:「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願我們得着主的安慰和憐憫,並甘心降服於上帝的主權,使我們重新有感恩和盼望,接納過去,面對今天。
復活後的主耶穌親自向門徒顯現,教導他們,直至四十天後升天。臨別前,祂又把這群留下來的人差派出去,成為祂的見證人。當我們回想耶穌受難的前後,這群門徒可說是潰不成軍:在主耶穌最後一次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門徒竟然爭權內鬨;在耶穌受難的時刻,他們又因害怕而四散逃走,甚至有人立即與祂撇清關係。現在,他們與復活的耶穌同行四十天,受祂調教,是否就預備好「落場」,去履行主所交託的大使命?他們真的可以嗎?感謝主,聖經再一次提醒我們,這見證人群體不辱使命與否,不是人說了算,而是上帝說了算。這群體不是由人所建立和維護的,而是由主基督所揀選、父上帝所保守、聖靈所引導的。
今天,我們要從聖經汲取教訓:一、全體為基督作見證,缺一不可;二、教會的決策須立於真理,並以禱告先行;三、順服上帝的主權,使舊傷得以治癒。並讓我們一同聆聽主耶穌為我們的禱告:
「我到你那裏去;我不再留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聖父啊,求你因你的名,就是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使他們像我們一樣合而為一。......我不求你把他們從世上接走,只求你保全他們,使他們脫離那惡者。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使自己分別為聖,為要使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17: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