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重溫

2023年6月25日 困逼中的忠信(耶二十7-13)
盧淑娟牧師

今天是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教會選用舊約經課(耶二十7-13)來講道。在我印象中,灣仔堂較少選用舊約先知書講道,耶利米書更罕見。感恩今天有機會與大家細味這篇滿載先知的濃烈信仰情懷和生命見證的經文。大家未必熟識耶利米書的內容,但多少會對耶利米先知其人有些印象,知道他有「流淚的先知」的外號。
 
耶利米在約西亞王第十三年(主前 627 年)蒙召。他的事奉橫跨猶大國的末期,直到亡國、百姓被擄到1巴比倫。在這漫長而黯淡的四十年中,他克盡先知的職分,奉上帝的差遣向猶大和列國傳講審判信息。他因此四面受敵,不斷遭受攻擊和逼害,卻始終如一地對上帝赤誠忠信,孤身堅持使命。他是一個情感澎湃敏銳的人,尤其對百姓的罪惡、時局的險惡洞察入微,這使他內心百般煎熬。這是他被稱為「流淚的先知」的原因。
 
早在耶利米蒙召之時,猶大國覆滅、百姓被擄的結局其實已寫在牆上,既成定局。在一個多世紀前,北國以色列因為背棄上帝而亡國被擄的慘痛教訓,未能喚醒南國猶大,她仍然深陷罪中,直奔同樣的結局。耶利米忠心傳講上帝的審判將至的信息,冀力挽狂瀾,勸誡猶大離開罪孽。另一邊廂,其他宗教領袖從先知到祭司一味弄虛作假,給予百姓「平安了!平安了!」的應許,使整個國家沉醉於虛假的安全感中。相比之下,耶利米的審判警告和悔改信息實在太沉重了,使人生厭,誰肯聽從?猶大終必要承受頑梗背道的懲罰,正如耶二十五11的預言:「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
 
在人的眼中,耶利米的事奉一敗塗地,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在上主的眼中,他卻是得勝者,因他在內外交煎下,仍然持守所信、完成使命。耶利米書二十章7~13節記載了先知向上主的禱告,也是他的陳情哀訴。讓我們從這段禱文,思想這位屬靈的得勝者如何忠於所託,憑信超越困逼,並且與人甘苦與共。
 
一、 忠於上主所託
「耶和華啊,你欺哄了我,我也被你欺哄了。」(7節上)當時,耶利米受到極大的羞辱和打擊。上文記載(1~6節),聖殿的總管–巴施戶珥祭司因為不滿先知的信息,便毆打他,並且在未經審訊下,把他鎖在聖殿的囚室中。先知身心受到虐待,苦不堪言,便向上帝申訴和哀求。他埋怨上帝欺騙他,因他既無法拒絕全能的上帝,也沒有放下先知職分的選擇餘地,而當他忠心宣講上帝要他說的信息,卻往往成為別人的笑話。
 
他一再預言上帝的懲罰快要來到—「有暴力和毀滅!」,卻遲遲未見實現,因而飽受百姓的譏諷和藐視。他們更給耶利米起名叫「四圍都是驚嚇」(10節)。「四圍都是驚嚇」,原本是在巴施戶珥虐待先知後,上帝給他起的新名字,藉此宣告他全家將要面對被擄巴比倫的懲罰(3~4節)。但現在,這名字竟被眾人用來譏諷耶利米,使他非常難受。耶利米四面楚歌、孤軍作戰,甚至知己朋友都背叛和出賣他。他們不單冷眼旁觀,更對耶利米落井下石,伺機去抓他的把柄,要使他身敗名裂。
 
耶利米為了忠於上主,付上沉重的代價,承受過於他能承受的痛苦。我們早已知道,事奉是要討上帝的喜歡,不是要討人的喜歡。然而,現實中我們若堅持用愛心說誠實話,按照信仰原則去做事和作抉擇,換來的可能是抗拒甚至攻擊,要付出代價。即使如此,我們是否仍願意忠於上主,並完成祂交託我們的工作呢?
 
耶穌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不背自己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性命的,要喪失性命;為我喪失性命的,要得著性命。」(太10:38-39)在耶穌的時代,死囚都會被迫背着自己的刑具走上刑場,所以,街上看到有人背著十字架,不問而知,這人是判了死刑的犯人,現在前往刑場受死。耶穌用這個例子說明:跟隨耶穌,只能走上一條路,就是死亡。正如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一書寫到:「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是叫人效法他的死。」我們所跟隨的基督,本身不就是一位殉道者嗎?人怎能以為跟隨主只有「得著性命」,而沒有「喪失性命」呢?讓我們成為真正跟隨基督的人:向自己,是死的;向基督,卻是活的。
 
二、 憑信超越困逼
當看到耶利米的禱告充滿血與淚的控訴,是否令你驚訝和不安?我們真的可以向上主如此坦露內心的悲憤與恐懼、掙扎與疑惑嗎?是的,我們可以,因為上帝垂聽卑微人的祈求,為受屈的人伸冤,上帝的心實在比我們想像的寬廣。
 
耶利米的禱告,是一首哀歌。對上帝唱哀歌,非但不是沒有信心的表現,更是顯明人對上帝的信靠和降服,對上帝的本性有深切的認識。耶利米選擇向上主傾心吐意,尋求祂的慈愛與公義,祈求快快為他伸冤;而不向人尋求安慰、解答和出路。他也選擇不反擊,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在哀哭流淚中全然交託給上帝,堅忍苦難,專心等候,聽憑上帝按祂的時間、用祂的方式,去成就祂的旨意。讓我們效法耶利米,在困頓的人生處境中,在事奉的矛盾掙扎中,回到上帝跟前,坦誠表達憤怒,流淚哀慟。讓上帝藉此觸摸我們的心靈深處,洗滌和包紮我們的創傷,醫治和安慰我們;又讓祂幫助我們轉化怒氣為堅持的力量,面對敵對和禍患不退縮、不驚惶,敢於持守真道、做祂交託我們的事。
 
耶利米是一位屬靈人,但畢竟他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面對沉重的壓力與代價,他也想過放棄先知的職分。按照人性,退縮逃避,保持緘默,放棄事奉,是自然不過的反應。安安樂樂做個隱形的基督徒便好了。然而,若我們像耶利米一樣,回到上帝跟前安靜默想,我們才有空間去看見先前看不見的,去聽見先前不願聽的。求主加添我們對祂的信靠,重燃我們的初心,撥開迷霧,使我們重新得力。
 
耶利米對上帝和祂的使命有着熾熱的愛與忠誠,在第九節表露無遺—「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心裏便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悶在我骨中,我忍受不住,不能自禁。」如果我們事奉上帝的心冷淡了,心存失望,讓我們一同祈求上帝恢復我們起初對祂的愛和信靠,使我們今天能順服而喜樂地意回應祂的召喚,始終如一地事奉祂!
 
先知在這裡發出信心的宣告—「然而,耶和華與我同在…」(二十11)即使在絕境之中,他仍然相信和認定,上帝與他同在,時常保護著他,又破壞敵人的計謀。他進一步祈求上帝要如公義的法官般為他伸冤,向他的敵人報復(12節)。他在禱告中,認定上帝滿有權能,並且憐憫看顧卑微的人;他有把握上帝會聽他的哀求,會施行公義的審判不延遲。
 
因此,他呼喚四周的人來讚美上帝。「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要讚美耶和華!因他救了窮人的性命脫離惡人的手。」(13節)因為上帝已經拯救被壓迫的人脫離惡人的手——即使處境未改變,信靠上帝的人仍能看見那未見的事已經實現,上帝的施恩拯救已來臨。
 
或者,我們不明白為何上帝將耶利米放在這個黑暗的時代,要在困逼中完成使命。這樣的受苦有何意義?或者,耶利米要經歷過苦難和掙扎,才能夠真切體會上帝的心—這些蒙恩的子民竟如此盲目地背叛祂,如今到了審判和懲罰的時候,上帝的心是何等的痛、何等的矛盾?又或者,耶利米憑信心跨越了苦難和困逼,這些經歷琢磨了他的生命,洗練祂的信心與性情,使軟弱的他成為剛強,有力量與抗拒他的人同行千里,與困阨受苦的群體甘苦與共。
 
三、 與人甘苦與共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統治中國的政權更換。所有外國宣教士在1951年被迫離開中國內地。幾十年來,內地教會走過一條非常崎嶇困難的道路。文革之後,內地教會和信徒的數目爆增,舉世觸目。不過,據學者的研究指出,內地教會的成長和屬靈復興,並不是在文革之後才發生,卻是在教會最受壓迫、宗教環境最封閉的文革時期中發生的。上帝藉着教會群體為真道受苦,並且傳講釘十架的基督,點燃復興的火,並建立祂的教會。教會群體與人甘苦與共,展現忠信和美善的見證,感染生命,領人歸向真神。
 
今天,我們身處相對自由和安逸的香港,是否願意為了忠於所信、完成使命而付出代價呢?耶利米為我們作了美好的生命示範,在黑暗的時代、困逼的境況中,他抓緊上帝,堅持完成上帝交託給他的工作。他沒有選擇行一條較容易行的路,卻陪伴在那大時代中掙扎、受苦的群體前行。上帝既然讓我們生於這時代、活在這地方,就讓我們甘心樂意在這裡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召喚和差遣。近期的社會新聞令人沉重悲慟,使我們留意到社會的角落中很多人走到絕路,孤單無助。讓我們凝望四周,關懷和扶持身邊的人,尤其那些困苦的、孤單的、病弱的、被漠視的、被囚的、寄居的。願灣仔堂的弟兄姊妹同心踐使命—在你的處境中見證福音,跨出你的安舒區,把愛和盼望傳遞給四周的人。求主幫助我們。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