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09:09-13,18-26
9耶穌從那裏往前走,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在稅關坐著,就對他說:「來跟從我!」他就起來跟從耶穌。10耶穌在屋裏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11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甚麼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呢?」12耶穌聽見,就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13經上說:『我喜愛憐憫,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去揣摩。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
18耶穌說這些話的時候,有一個會堂主管來,向他下跪,說:「我女兒剛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會活過來。」19耶穌就起來跟他去;門徒也跟了去。20這時,有一個女人,患了經血不止的病有十二年,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21因為她心裏說:「我只要摸他的衣裳,就會痊癒。」22耶穌轉過來,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從那時起,這女人就痊癒了。23耶穌到了會堂主管的家裏,看見吹鼓手和亂哄哄的一群人,24就說:「退去吧!這女孩不是死了,而是睡著了。」他們就嘲笑他。25眾人被趕出後,耶穌就進去,拉著她的手,女孩就起來了。26於是這消息傳遍了那地方。
【導言】人多習慣跟隨慣例,而不跟隨的人也會承受一定壓力。例:新年人人都派利是,找人要預約時間及地點,甚至想與人通電話也要先WhatsApp確知對方方便才致電,以免騷擾別人。
1. 耶穌為愛尋找忙碌的人
耶穌呼召馬太時,對方「在稅關坐著」,即是說馬太當時正在工作中!聖經中其他類似例子還有:耶穌呼召彼得及安德烈時,他們正在撒網打魚;呼召雅各及約翰時,他們正和爸爸在船上補網 (太4:18-21)。
為什麼對於忙碌工作的人還要去煩擾他們?他們有時間去理會其他的事嗎?不如等他們放工、甚至退休吧!我猜想當時馬太很可能也在尋索人生中最重要或最有意義的事情。
史帝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他的書《與時間有約》(First Thing First)介紹一個概念:要分辨「緊迫(urgent)的事」和「重要(important)的事」。固然,又緊迫又重要的事要先做,不緊迫及不重要的事可以不要理會。有些事情雖是緊迫的,卻不是重要的。例如你的電費賬單到期,你可以請人代你去繳交,甚或安排自動轉賬來解決問題。但時間管理(也是人生管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分辨那些是重要的、卻不是緊迫的(沒有死線)。例如你和家人(子女或配偶)的關係,你的人生理想等;這些事都沒有「死線」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同一作者在另一本書《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指出成功人士其中一個習慣,就是「鎖定目標,鍥而不捨」(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例)陳思堂醫生本是一位年薪過百萬、生活豐裕的腦外科醫生,1996年放棄醫生工作,轉任世界宣明會中國辦事處總幹事,在中國開拓扶貧工作,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人,直至14年後才退下來。背後他的想法是什麼?當被問及角色轉變的原因,陳醫生說:「是一個剛剛好的時間的問題。如果早一點好像在醫學上我還有很多東西要爭取。我1988年出來自己執業,就一直很忙很忙,做了大概8年左右吧,剛好到了1995年,這個事業上的發展已經差不多了,就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忙了,每天一起床就走,很多時候晚上還要出去做手術做得很晚的,那麼就想:我這一生就這樣度過了嗎?」 一般人對他放棄行醫只會想到他損失大額的金錢收入,放棄甘願大屋搬細屋的犧牲,但陳醫生自己說,他看透人不是單單看短暫的今生,而是追求看不見的永恆。扶貧工作讓他體驗與苦難者同心同行,明白扶貧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人心的態度,積極面對逆境。人在世上最終要爭取虛空短暫的世界?抑或捉緊永恆的上帝?
上帝不斷尋找人,但祂沒有煩擾我們,因為我們也有內心的催迫。人生除了為事業忙,還有為家庭忙,為感情生活忙,為治療疾病忙,但願我們都能突破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永恆。
2. 耶穌因愛樂於與被社會遺棄的人交往
耶穌呼召稅吏馬太跟隨他(9:9),卻跟隨馬太與他的朋友一起食飯(9:10)
當被法利賽人批評他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時(當時稅吏因經常多收稅款,剝削百姓,被一般人恨惡,而所謂罪人就是指娼妓),耶穌提及一個原則:「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9:12) 從這句話,可知耶穌與法利賽人的道德判斷相差不遠,大家都知稅吏和罪人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沒有遵守摩西的律法,不過,大家的處理方式卻截然不同:
法利賽人選擇完全避開,而耶穌卻主動接觸他們。
法利賽人只看見別人過去的失敗,但耶穌卻更看見他們心靈的渴求。
法利賽人要求別人先有外在的改變然後才與他們交往,但耶穌卻接納他們本來的面目,向他們宣講天父的愛及赦免,好讓他們的生命有從內而外的改變。
這是與人同行的牧養模式,提醒我們勿急於要求別人悔改認罪!那是聖靈的工作。
(例)多年前在學校與一文員閒談,觸及宗教問題,她頗強烈地批評基督教信仰。我最初感到不舒服,想駁她。但最後尊重她的感受,問她是否曾有一些經歷?頓時她從一個滿有殺氣的攻擊者變了一個軟弱的受傷者,細說她過去一些不愉快的往事。
耶穌與罪人同枱食飯,他不是不知道他們曾經犯罪,但他更知道他們需要一個回歸正路的機會。在浪子比喻中,父親沒有等小兒子講出請求饒恕的話便把他抱在懷中;耶穌也沒有等到稅吏長撒該講出他要怎樣怎樣捐出家財,就已經對他說:「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
人往往被社會遺棄,但上帝卻珍惜我們每一個人。
3. 兩個醫治的個案中,耶穌超越常規慣例,回應人群的需要(meet their needs)
超越重男輕女的慣例:會堂主管為一剛死去的女兒求助於耶穌,患經血不止的女人也會是社群中沒有太多朋友的人。
超越猶太人律例的屏障:要求耶穌按手在死人身上,身體滲血的婦人想接觸耶穌,這都是超越了猶太人潔淨的律法規條。
耶穌體恤兩人的傷痛:我們發現,一個是養了12年的小女孩(路8:42),一個是患了12年經血不止的婦人。或反過來問:一個溫馨了12年的父女關係是否就此終結?一個折騰了12年的病情還要繼續下去嗎?耶穌決定正面回應他們的呼求。
身心靈全人醫治:你有沒有留意在那婦人在伸手摸耶穌衣裳時的信心有一點迷信?就好想藉神奇魔法般得醫治。所以耶穌要使她得更深的醫治,就是心靈的醫治。儘管她觸犯了許多禁忌(女摸男、滲血不潔的摸其他人),但是耶穌對她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耶穌醫治其他婦人時未曾如此說的!為什麼耶穌不是說:「婦人,你的信救了你」?請記得上次聽到「女兒」這個詞語是會堂主管對心愛女兒的稱呼。耶穌要讓那婦人知道:身體得醫治雖然重要,經歷上帝的愛更加重要!【故事】到過耶路撒冷旅遊的人都會參觀一個景點「苦路」,這是當日耶穌被彼拉多判刑後,抬著十字架走到各各他山的路線,後人將沿路發生過的事定出十四個站。第六站的故事:當耶穌背負十字架時血汗交流,一婦人名叫Veronica走出來用自己的圍巾給耶穌抹去面中的血和汗。有傳說這位婦人就是那位被耶穌醫好經血不止的女人。聖經中沒有這記載,我們不知其真確性如何。不過,如果是真的,就可算是一個很美麗的故事,一個身心靈得醫治的人做出有愛有勇氣的事!
今日香港人的情緒很不健康,讓我們為各心靈飽受困擾的人盡量伸出援手及代禱
【結論】今日,我選用的題目深受斯托得牧師(John R W Stott)著的書《為真道爭辯—獨排眾議的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 A Study in Some Essentials of Evangelical Religion)影響。那本書提醒我們許多容易忽略的地方,例如:「上帝所悅納的道德與敬拜是由心而來」。而與今日講道信息最有關係的是:今日社會所需的正是所謂「全人關懷」。他們迫使我們勇敢地投身其中,將福音真理與實際服務結合起來成為均衡施愛的行動(就是:讓人身心靈都得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