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重溫

2023年2月19日 從幻想到敬聽(太 17:1-9)
盧淑娟牧師

近年社會有越來越多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再經過網上群組和社交媒體轉發,以驚人速度流傳,滲透到不同角落。不少人面對鋪天蓋地的資訊,也沒有想一想是否來源不明、沒有證據或不合邏輯,就全盤接受。如果長期受到不實資訊所誤導,對個人和社會而言,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為何有這種現象呢?心理學的一個解釋,是人會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相信或拒絕所接收的資訊。換言之,人有一種「確認偏見」,即是刻意選擇合乎自己想法的證據,來加強自己的信念;但對於不合自己信念的證據,則會置之不理。有了這個解釋,我日後帶領查經時,就懂得回答這個常見問題了:「門徒明明一再聽到耶穌啟示自己的身分,預言將要受死,為什麼他們始終表現得不明白,如在夢中一般?」簡單來說,昔日的門徒和今天的我們,都對耶穌存有很多想法或幻想;我們只想從耶穌身上得到合乎自己想法的東西,而對於那些不中聽、不合意的真理教導,我們便置之不理。讓我們一同思想今天的福音經課—太17:1-9。求真理的聖靈幫助我們突破,能夠撇下幻想,敬聽主的聖言。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領他們悄悄地上了高山。」(太17:1) 經文開首說「過了六天」,暗示耶穌在山上改變形象一事,與六天前的事件有着密切關係。六天前,耶穌在前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考問門徒對祂的認識。「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太16:13-20)彼得的認信完全正確,一百分!不過,後續的發展卻顯明,彼得並不明白自己的說話。彼得對耶穌的身分和職事存有幻想,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
 
為何彼得會這樣想?其實不難明白,換作我們可能也與他差不多。當時耶穌的傳道工作十分順利,許多人來簇擁祂,挨餓的人被祂餵飽,患病的人得祂治癒,傷痛的人受祂安慰(參太15:21-39)。耶穌的所言所行,都顯明祂有超然的權柄和能力。彼得心裡想,耶穌的事工必定「成功」下去。所以,當他聽見耶穌預言自己將要受苦、被殺和復活,便無法置信,並且激烈反對。(太16:21)彼得幻想中的耶穌,只有榮耀與成功。耶穌的說話卻戳破這個幻想:在祂的榮耀與得勝以先,必須捨己和受苦。耶穌嚴詞責備彼得後,迫切呼籲門徒要捨己和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太16:24)
 
就在六天之後,耶穌帶領彼得、雅各和約翰登上高山,讓他們親眼看見祂改變形象的震撼事件。耶穌藉着這深刻的屬靈經驗,讓這些入室弟子認識祂的真實身分和使命,使他們丟掉幻想,擁抱真理,裝備他們將來在教會擔起領導角色。「他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他的臉明亮如太陽,衣裳潔白如光。」(太17:2)「變了形像」的原文是被動語態的動詞,顯示上帝在背後主導耶穌改變形像一事。這時,耶穌的樣貌有本質上的改變,由常人的形像一變為屬天的形像:祂的面貌發亮、衣服放光,都顯出天上的榮光。這一幕,讓人瞥見耶穌基督成為肉身以前的神聖榮耀,並且預覽祂復活得勝的榮耀,以及將來以天國君王身分再臨地上的景象。彼得到了晚年時,曾回憶這登山顯榮事件,以此印證耶穌基督的大能和再臨。他說:「我們是曾經親眼見過他的威榮的人。」(彼後1:16-21)
 
耶穌改變形像時,有舊約時代的兩個代表人物顯現,就是摩西和以利亞。他們的出現,代表了律法和先知都見證耶穌是彌賽亞,祂成全了整個舊約。摩西不單是上帝使用來賜下律法的人,也是上帝所差派來拯救以色列的第一人。以利亞則被視為彌賽亞的先鋒(瑪4:5-6;參太3:1-3,11:7-10)。二人與耶穌一起在山上顯現,凸顯了耶穌的偉大和超越,因為只有祂被宣告是上帝的兒子。
 
在這震憾的景象下,彼得又代表門徒站出來發表偉論,苯拙地嘗試理解這件不可思議的事,又提議為他們三人各搭一座棚,好讓他們停留。彼得顯然沉醉在神秘經驗和榮耀光輝之中,想延長這時刻;他又誤會了耶穌是與摩西和以利亞同等的。
 
說話時被突然打斷了。一片明亮的雲彩突然在天上出現,有聲音從雲彩裡傳來,正是上帝顯現的方式。上帝的聲音只有兩句話。第一句話確認了耶穌的身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這句話指出耶穌的雙重身分:既是上帝的愛子(引自詩2:7),也是受苦的僕人(引自賽42:1〈僕人之歌〉)。父上帝將拯救萬國的僕人使命,交在祂愛子手裡;耶穌便以愛與順服回應父上帝。上帝的第二句話是命令:「你們要聽從他!」彼得猶如被一盆冷水澆在頭上,發燒的幻想和偉論都中止了。
 
「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耶穌進前來,拍拍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獨自一人。」(太17:7-8)上帝的聲音叫門徒害怕。耶穌曾說祂要以受苦去達成使命,門徒聽起來那是多麼荒謬和難以置信、多麼沉重和不合期望!不過,那原來是真的。上帝吩咐門徒要聽從耶穌的說話,包括效法祂的腳踪,走上捨己和背十字架的道路。上帝的聲音的確可畏,人無法逃避;上帝的聲音把我們一切的虛惘幻想和籌算經營,統統拆掉,變為徒然。是的,「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33:9)
 
耶穌登山顯榮一事,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世界觀。我們要把耶穌置於一切事物的中心,我們的一切——思想、信念、生活的優先次序和價值觀,都要在耶穌的啟示下被審量。讓我們反省,是否常常逃避或不聽從耶穌的教導?今天,願我們都對主耶穌說:「主啊,求祢說,我在敬聽!」想一想,我們生命裡曾否有過獨特的屬靈經歷?有了這些屬靈經歷以後,你是更信靠和順服上帝?還是繼續依然故我,按自己的心意去選擇性聆聽上帝的指示。主耶穌呼召我們跟隨他,正如祂全然地愛和順服父上帝一樣。無論是否沒有果效、成績和鎂光燈,我們都要效法主耶穌的樣式,順服父上帝的吩咐和差遣,去過一種向下移動的生活。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出真生命。
 
近代靈修大師盧雲神父在《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一書中提出,「向下移動(downward mobility)」就是基督徒的呼召。基督的捨己,在世人眼中是「向下移動」,正好與世俗社會所認同的「向上移動」背道而馳。我們或多或少是被這世界的價值觀所影響,被一股「向上移動」的力量牽引着。這包含了三種試探:「有功效」—認為做出成績、解決到問題就是好;「引人注目」—不經意地高舉成就感與虛榮心;以及「有權勢」—追求獲取影響力,包括透過金錢、關係、名聲、知識、技巧等操控他人,以獲取安全感。
 
盧雲提醒,「向上移動」不應成為基督徒的人生目標。我們可以有奮鬥和成長的目標,可以有雄心與抱負,但都要以愛和服事為基礎,而非以獲取個人的利益和權力為出發點。我們應該致力讓所有人一起提升,而不是企圖高舉自己。基督徒的呼召,就是在向下移動的道路上跟隨耶穌,在此時此地、此情此境,見證上帝的慈愛。我們太容易受到世俗社會追求成功、耀眼及影響力的影響,而誤入向上移動的歧途,以致於失去了原有的呼召。終我們一生,免不了在「向下移動」的呼召與「向上移動」的試探之間搖擺不定。所以,我們要恆久接受靈命塑造的操練,包括教會的操練、讀經的操練,以及心思的操練,去塑造一顆虛己、捨己的心。
盧雲指出,上帝的道路是向下來到我們中間,神聖的道路是往下走的。所以,耶穌由偉大走向渺小,由成功走向失敗,由榮耀走向恥辱,在祂身上絲毫沒有往上移動的痕跡。
 
今天是顯現後最後主日。上帝的榮耀在耶穌基督裡彰顯,基督號召我們委身跟隨他,讓我們的生命顯明基督,從而彰顯上帝的榮耀。願我們經常操練禱告、讀經和接待,讓基督在我們內裡彰顯,敬聽祂對我們生命的吩咐和教導,也願我們向外接觸,在鄰舍當中成為上帝的顯現。我們四周的世界充滿孤單和需要關懷的人,願我們樂於開放我們的家和我們的生命,給予接待,一起吃飯、一起禱告。在真誠和樂意的接待中,向人顯出上帝的愛和溫暖。求主幫助我們。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