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本堂簡介
聚會一覽
講道重溫
活動影集
會友專區
聯絡我們
惡劣天氣
主頁
本堂簡介
聚會一覽
講道重溫
活動影集
會友專區
聯絡我們
惡劣天氣
講道重溫
2025年11月2日 撒該(路19:1-10)
馬敏軒傳道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願恩惠平安從天父上帝,並主耶穌基督,歸與聖會大眾!誠心所願!
今天的講題是「撒該」。在兒童主日學裡,「撒該」一出場,就是壞人;他因為想見耶穌,但身材矮小,就爬上樹。後來,他不僅見到了主,耶穌還去了他家。很快故事到了結尾,「撒該」神奇地變成了好人。但其實,為什麼「撒該」是壞人?為什麼他想見耶穌?他見了主之後,有什麼改變呢?這段經文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經文一開始告訴我們,耶穌只是經過「撒該」所在的地方——耶利哥,祂真正要去的是耶路撒冷。接著,路加就介紹「撒該」這個人,說他是稅吏長和財主。雖然「撒該」在原文的意思是「清白無罪」,但第7節中,耶利哥人卻說他是罪人。所以,我們要問:為什麼「撒該」是罪人呢?這與他是稅吏長和財主有沒有關係?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稅吏長。原來稅吏長是一個負責收稅的部門首長,相當於今日稅務局的局長。但為什麼一個稅務局局長能成為財主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簡單認識當時羅馬帝國對猶大省各城的收稅制度。
羅馬政府為了方便收稅,通常以價高者得的方式,賣出一個地方的收稅權。而買了收稅權的人,只要在限期內按規定繳交稅款,就沒人理會你如何收稅、收多少稅。所以,稅吏長會像做生意一樣,扣除請人收稅和其他行政費用後,為自己加上一定利潤,甚至收取更多錢。雖然耶利哥是個小城,只有大約三千人,但卻是人口和貨物往來耶路撒冷的必經之路。因此,「撒該」能靠收稅成為財主。再加上身為猶太人,他竟為外族政權——羅馬帝國做事,有時為了收稅,更會用威脅、恐嚇甚至暴力的手段欺壓同胞。所以,在第8節,「撒該」承認自己過去有勒索的行為,但較正確的翻譯應該是「欺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其他人視他為罪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撒該」雖然有錢有權勢,卻是臭名遠播,沒什麼朋友。
這一天,「撒該」聽到耶穌會路過這裡,還有許多人跟著祂。但他怎麼知道耶穌來了?又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呢?原來在進城之前,耶穌醫好了一個瞎子;這個人就一路讚美上帝,一路跟著主。當時,有許多人正趕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有些人知道這件事後,也加入一起讚美上帝。但為什麼「撒該」想見耶穌?又想知道主是怎樣的人呢?雖然經文沒有交代原因,但我們可以想像:當「撒該」聽到主神奇地醫好那個他可能認識的瞎子之後,他還可能聽到從外地來的人講一些有關耶穌的事,包括教導的內容、如何幫助人,以及行過什麼神蹟等等。但相信最令「撒該」印象深刻的,是主曾與稅吏和罪人吃飯,甚至耶穌的門徒中有一個叫利未的稅吏。所以,為什麼「撒該」會期待見到主。
但後來,他發現在耶穌行經的路上,沿途都是人,而自己又比別人矮小。如果站在人群當中,就絕對不可能看到耶穌。這時,他靈機一動,想到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有一棵桑樹;如果在適當的高度上,就能見到耶穌。於是,「撒該」把握時間,在耶穌還沒走到那裡之前,就跑到那裡,爬到樹上,停在一個可以看見耶穌的位置。終於,耶穌經過那裡,祂突然停下,還抬頭望著「撒該」;這個近距離的相遇,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但更令人驚訝的是,耶穌竟然知道他的名字,還在所有人面前說:「撒該!快點下來!今天我一定要住在你家。」
從耶穌直接以名字稱呼「撒該」,又要求住在他家,可見主對「撒該」的重視。因為能用名字稱呼,代表你對他有某種認識;而能住在對方家裡,更表示彼此關係的深厚。在這裡,相信耶穌是以拉比——老師的身份,對後輩「撒該」發出指示,更顯出主對他的看重。因為從耶利哥到耶路撒冷,只有幾個小時的路程,耶穌不需要留下過夜,但祂仍然選擇留下。因為第10節告訴我們,主之所以這樣做,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原來耶穌路過耶利哥,在樹下停下,直呼「撒該」的名字,甚至要住在他家,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來找「撒該」這個「失喪的人」,將救恩帶給他。但為什麼「撒該」是「失喪的人」呢?因為他以為追求財富就能得到滿足,但事實是,現在財富有了,卻反而感到空虛,迷失了自我和方向。因為他已經離開了上帝,所以需要被拯救。
當「撒該」聽到耶穌這個拯救的呼喚,見到主對自己的重視,他就很快從樹上下來,開心地準備接待耶穌。這時,在場圍觀的人面對這個出乎他們意料的情況,就說:「不會吧!耶穌不知道撒該是什麼人嗎?竟然說要住在他家?」這時,「撒該」踏出勇敢的一步,在眾人面前對耶穌說:「主啊!我要把我一半的財產分給窮人;若我曾勒索過人多少,我必四倍償還。」在這裡,我們看到「撒該」作出了很大的改變;因為在耶穌還沒說什麼之前,只是說要去他家住,「撒該」就已經用行動回應主的到來。而且,他的回應不僅按照《律法》所說,向那些因他而受虧負的人按原價賠償損失,再加上五分之一;他的賠償甚至是原來價值的四倍。同時,他在耶穌沒有要求的情況下,自願將一半的財產分給窮人。因為在《律法》中,只是見到人有需要時借給他;但現在,「撒該」不是借,而是給,不要求償還。從「撒該」這些行動,我們看到他生命的改變;從原來的唯利是圖、追求金錢至上,到現在為了討上帝的喜悅,而願意放棄曾經看重的錢財。
之後,耶穌回應說:「今天救恩到了撒該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在這裡,耶穌解釋「撒該」的改變是因為上帝「救恩」的來臨,並當眾肯定「撒該」「亞伯拉罕子孫」的身份。在當時猶太人心目中,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除了血緣上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還要在生活上遵守與上帝所立的約,就是《律法》。而「撒該」的所作所為違反了《律法》,所以有不少人視他為罪人。但耶穌在這裡指出,「亞伯拉罕子孫」身份的意義不在於血緣關係,而是要像亞伯拉罕一樣,在生命上顯出對上帝的信心,並以行動作出改變。這就是人對救恩的回應,也是耶穌來到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而在「撒該」生命改變這件事上,更是其中的例證。
「撒該」起初以追求財富為人生目標,但當他發現這條路不對之後,他失去了方向,不知該怎麼做。他不知道,但耶穌知道。主就在祂走上十字架之前,先去耶利哥「尋找」「撒該」。藉著其他人讓「撒該」知道祂來了,並認識耶穌是接納罪人的。同時,上帝藉聖靈在「撒該」心裡動工,感動他、鼓勵他以行動回應,「撒該」就跑出去、爬上樹,等候耶穌來到。最後,基督親自呼喚「撒該」,表示對他的完全接納。而當「撒該」作出回應,並向主承認自己的罪,又願意作出改變,基督的拯救就臨到「撒該」身上。這難道不是上帝「尋找和拯救人」的過程嗎?這難道不是過去我們相信耶穌的經歷嗎?
不過,這個「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的使命,不再由耶穌親自去做,而是交託給了我們。那該怎麼做呢?雖然我們知道所有未信耶穌的人都是「失喪的人」,但事實是,不是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就像「撒該」一樣,如果同樣的經歷發生在他未發達、剛做稅吏長的時候,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他可能還覺得自己很好,生活不斷改善。所以,時機很重要,是不是合適的時候?但要怎麼知道呢?這就看你對你的福音對象的認識。如何能認識得這麼深入?談到信仰?我想首先是你個人的見證。當你有好的見證,別人就不會抗拒與你接觸。當你每次與他接觸,都是開放和坦誠,願意與人分享你的事,又願意關心人。即使起初他有所保留,要觀察你一下,但日久見人心,彼此的關係就會改進。最終他會知道,你是可以信賴、能傾訴心事的人。在這段時間,你也可以分享你在生活上,上帝如何幫助你、聽你祈禱;祂的話語如何提醒你;甚至上帝如何改變你、拯救你的生命。這些對上帝的認識,一點一滴地就會印記在他腦海裡。當他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在他控制不了、應付不了的時候,他就懂得找你,甚至他自己懂得去找上帝。當他經歷了恩典,知道主的真實,這時你向他傳福音,相信他不會拒絕,他的生命也會改變。
我在上一間事奉的堂會,也是做青少年工作。其中有個女孩子剛考完DSE,就多來了教會;慢慢大家熟悉一點,她就開始找話說我,取笑我,有時還會用腳踢我。雖然如此,但每次我都關心她,問問她的近況,並為她祈禱。起初她覺得我煩,有些敷衍我,但後來她知道我是真心關心她,她就多分享她的事給我聽;有時我又分享一些適用的經文給她,讓她知道上帝的話語對她有幫助。雖然我勸她多讀點書,但她表示沒興趣,最終還是出來工作。她做過樓面,又做過廚師;每次我都去光顧她,為她打氣,了解她的近況。後來她來教會越來越穩定,知道她對信仰開始認真,我就帶她決志信主。之後,因著她的改變,她媽媽也與我聯絡,並感謝我;當然也包括不再用腳踢我了!其後,她更在教會參與服事,又帶人來教會,並接受洗禮。當我離開這間堂會之後,上帝繼續改變她,她竟然回到學校讀書,早幾個月大專畢業,現在做著籌備全運會的工作。各位!我想說的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是要付出心血和時間的;但是,看見生命的成長與改變,絕對是有價值的!
今天,上帝放了許多「失喪的人」在你身邊,他們有的像「撒該」,有的像剛才分享的那位姊妹,也有與你相似的。這些「失喪的人」是你接觸得到的,甚至信任你的,願意與你分享他的需要。你願不願意依靠主,代表上帝,在你認識的社區人士、鄰舍、同學、同事、朋友、親戚和家人中,去尋找這些「失喪的人」,將救恩帶給他們,讓他們像「撒該」一樣,因認識基督而生命改變呢?
主頁
本堂簡介
聚會一覽
講道重溫
活動影集
會友專區
聯絡我們
惡劣天氣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