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重溫

2025年10月19日 我信,故我禱(路18:1-8)
盧淑娟牧師

願恩惠平安從天父上帝並我主耶穌基督歸與聖會,誠心所願!

路加福音記載了許多耶穌說的比喻,例如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和不義的管家的比喻,我們都耳熟能詳。耶穌用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和人物作比喻的素材。這些比喻有故事情節,有性格鮮明的人物,有畫面,有聲音,能夠吸引人留心去聽,更能投入其中引發更深的反思。耶穌的比喻表面看來很簡單易明,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可能聽了卻不完全明白,或是似懂非懂,或是甚至捉錯用神。耶穌講比喻,從小事說起,逐漸推進,進而講重大的道理,啟發人思想,如何把生命之道應用出來。今天的講道經文是路加福音18章一至八節—堅持的寡婦與不義的官的比喻,正是一個例子。

第1節「耶穌對門徒講了一個比喻,為了要他們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耶穌在講述比喻之前,說明了這比喻的目的,就是要門徒常常禱告,不可灰心。顯然,耶穌知道,灰心氣餒是門徒常見的問題,也是當下的實況。當時,耶穌行往耶路撒冷的最後旅程上。途中,祂一再向門徒預言祂將在耶路撒冷受死和復活。前面是凶險和苦難,敵意和拒絕從四方八面湧來,黑暗張狂,門徒豈能不灰心、不懼怕呢?

再者,耶穌在上文17章20節起提到天國的降臨、人子的顯現是突然的,是人不能預計的。這是歷世歷代的猶太人一直期盼的願景:他們盼望上帝親自介入歷史,實現祂的國度,拯救子民脫離苦境。上帝的子民一直為此祈求,但是,當上帝的國突然來臨,人子顯現,他們又是否認得出呢?對於今天的基督徒,我們活在一個拒絕和嘲諷基督和祂的福音的世界,看見甚或親身承受着各種不公不義的事情。我們盼望著耶穌再來,又疑惑為何上帝的公義和國度遲遲未到。不過,當時候到了,我們又是否已經預備好呢?

灰心氣餒、困惑恐懼,是信徒內心的實況。耶穌用了日常生活的一個負面例子作比喻,去講祈禱與信心的真理,呼籲信徒要恆切禱告,不可失去信心。第2~5節是比喻的內容。2他說:「某城有一個官,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人。3那城裏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裏,說:『我有一個冤家,求你給我伸冤。』4他很久不受理,後來心裏說:『我雖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人,5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糾纏我。』」

比喻裡的官是不義的官,因為他「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人」,完全違反了舊約中對審判官的要求。在歷代志下19:5-7,王吩咐審判官要敬畏上帝,行事謹慎而公道;「你們審判不是為人,而是為耶和華。……因為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沒有不義,不看人的情面,也不受賄賂。」而且,舊約也指示審判官要特別照顧無所依靠的寡婦(耶22:3)。

不過,往往事與願違。由舊約到新約時代,貪腐濫權、屈枉正直、欺負孤苦的事無日無之。比喻中的審判官就是一例。他目中無人,也目中無上帝,是個很難應付的無賴。他既不懼怕上帝,所以用「看在上帝的份上」為理由懇求他,是無用的。他「也不尊重人」,意思不僅僅是他無禮或藐視別人。那個翻譯為「尊重」的字,也可解作「令人感到羞愧」。在傳統猶太社會,人們有強烈的羞恥觀念。假如有人做了惡事,原先沒有悔意,但當受人指摘,便會感到羞愧,醒覺自己錯了。這就是有羞恥感的表現。但是,那官毫無羞恥之心,也自然不辨是非。他即使違背天職,惡待孤苦無依的寡婦,甚至因此被千夫所指,也無半點慚愧,更不會反思己過。沒有人能令這官覺得羞恥,求他「可憐這無依的寡婦」是無用的。若想他有所行動,只能靠賄賂了。

可是,這寡婦的申訴對象就只有這個官了。她被人欺負、權益受損,家族中卻沒有男丁肯為她出頭,她也窮到買不回公道。原本女人不應在公堂出現,但她只好勉為其難地來到那官面前,申訴冤情,討求公道。那不義的官不理她,但她堅持不放棄,被拒絕又再來,屢敗屢戰,務求逼使那官為她伸冤。

經過長時間的拉鋸戰,那官厭煩了,終於屈服。他自言自語地說:「那寡婦不斷來煩擾我,我就為討回公道吧,免得她永遠繼續來,把我煩死。」這寡婦有不死的決心,冤情未雪,誓不罷休。審判官終於出手為她討回公道,不是因為懼怕上帝或為免羞恥,而是出於自私的考慮:不想再被她糾纏下去。

最後,第6-8節是這比喻的應用。6主說:「你們聽這不義的官所說的話。7上帝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豈會延遲不給他們伸冤嗎?8我告訴你們,他很快就要給他們伸冤。然而,人子來的時候,能在世上找到這樣的信德嗎?」

耶穌這比喻,是用一個反面的生活事例,去講重要的真理:上帝快要為祂的子民伸冤,祂的國要來了;子民要恆切祈禱,不要失卻信心。比喻中的審判官是個壞人物,既不義又自私,是用來與上帝作對照的,以凸顯上帝的公義和美善。上帝確實比他好得多了。那官輕視那寡婦,上帝卻不會輕視人,而且祂深愛和關切祂的子民。如果這不義的官,也會因寡婦的不放棄而為她伸冤,更何況是深愛自己的選民的父上帝呢?愛我們的天父就必然為子民伸冤,並且快快地伸冤。因此,無論景況如何,我們都不要放棄禱告。

8節下,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尾,是一個帶有刺的尾巴。耶穌把比喻的應用轉到門徒身上,提問:「然而,人子來的時候,能在世上找到這樣的信德嗎?」意思是,你們會像那煩擾法官的寡婦一樣,有這堅定不移的信心嗎?當人子突然再來地上,祂會找到有如此堅信的人嗎?也就是說,在人子再來以前,或許生活仍是充滿令人失望氣餒的事,或者世間仍在黑暗迷霧的籠罩之下,但你們作為上帝的兒女,仍然會懷抱信心,為上帝而活嗎?

祈禱是一個操練,表達我們相信一位美善的上帝,相信祂要快快實現終末盼望。即使仍未看見終末的實現,我們不會因祂的延遲而質疑上帝,而是專心和安心地等候。

恆切禱告,就是要常常到上帝那裡,以禱告表達對祂的信靠。願我們憑信心恆切祈禱,呼求上帝憐憫這世界和當中的我們,早日實現祂的公義。在這容不下基督的世界中,讓我們用信心和禱告,去好好生活和事奉上帝,去面對拒絕和不公義的對待。

這個呼籲我們恆切禱告的比喻,沒有叫我們學習那寡婦的懇求方式。我們不應該以為,堅持禱告便會感動上帝,或用脅逼的方式便會叫上帝屈服——上帝不需要我們「感動」,也不會因人的行動而「屈服」。上帝是公義和慈愛的,祂按着自己的美善旨意去垂聽和回應人的禱告,而不是被感動或被逼。我們只要真誠地懇求天父,而非指令、要求、勒索、賄賂。

我們凡事都可求—即使我們求錯了,也不妨礙上帝將更好的、最好的,賜給我們。我們禱告的動機或者不純正,常常夾雜着自私和欲望。但是,上帝也可以藉着我們的禱告,與我們的對話當中,去糾正我們的心思意念。禱告中,讓我們留意聆聽上帝的回覆。若祂不答應我們的祈求,我們學習接受,並相信祂賜給我們的是更好的,是超越我們所祈求的。願我們相信上帝臨在我們當下的處境中,並發現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是祂的國度最終實現。

當前的景況即使令人絕望、氣餒、無助、愁苦……,我們總要相信上帝必然垂聽禱告,且必為我們的益處而有所行動。常與上帝對話,聆聽祂的引導,使我們隨時得幫助,有力量繼續行走跟隨基督的路。耶穌沒有應許信祂的人能夠脫離一切困窘、免受逼迫,因為祂也曾對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下)耶穌賜給我們祈禱的權利,我們得以懇求天父施恩幫助,堅固我們的信心,以致我們有力量有平安與難處共存、與逆境共舞,並且靠主勝過世界。

身為牧師,我常有機會聆聽弟兄姊妹各樣的難處—生老病死、人生的艱難、家庭的危險,甚或來到臨終病人的床邊,為他們禱告。我承認,有時候我難以找到合適的言詞去禱告,連怎樣禱告也不知道。保羅也曾勸勉他的屬靈兒子提摩太。當提摩太面對着事奉和生活中的種種難處,難免感到灰心,也不懂如何禱告,保羅勸勉他:「至於你,凡事要謹慎,忍受苦難,做傳福音的工作,盡你的職分。」(提後4:5)

恆切禱告,不可灰心。在灰暗的世界中,讓我們依然信靠上帝,不灰心喪志,過信心生活。並且,不單單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上帝而活,完成我們在世上的職分,用生命見證基督。我們要恆切地為上帝的國度實現禱告,為世界禱告,為周遭的生命禱告,為教會群體禱告,為自己禱告。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