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這段經文講述主禱文,大家每個禮拜都用主禱文祈禱。要記住我們不是在背誦主禱文。路加福音是寫給外邦人的,不像馬太福音的讀者猶太人那麼熟悉聖經和祈禱,所以路加福音的場景中,還記載了主耶穌前後的解釋。路加福音的主禱文是濃縮版。
1. 學習祈禱
在1-4節,門徒請耶穌教他們祈禱。有人擔心不會祈禱就不祈禱。我要說,不要這樣,因為上帝是天父,不會計較我們說錯話,所以大家想祈禱就去祈禱吧。就像和家人說話一樣,想說就說,不用怕說錯。
但是這裡也確實說到要學習祈禱。我知道很多人說要學習如何與家人說話,尤其是與子女說話。過來人都明白為什麼:用某些方法與子女、與家人說話會更有效。不學習的話,就是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學習,就是要考慮家人的感受,想想怎樣說他們才會更願意聽。這樣,大家的關係也會更好。
學習祈禱就是學習上帝的心意,這樣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會更好。主耶穌教我們這樣祈禱,後人就把這幾句話稱為「主禱文」。
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還有沒有學習的心?天天做飯的人,還想學能否做得更好。猶太人從小天天祈禱,至少跟隨耶穌的人都對上帝有心。他們也想學習。大家來教會都對上帝有心,你們也常常祈禱,你們還在學習祈禱嗎?想要祈禱得更好,就是思考怎樣與上帝說話會更好,也就是要更明白上帝的想法。大家有這樣的心,想這樣學習,我繼續講道才有意義。
很多事情是我們搞不定才去學,原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有很多可以學習。每次祈禱後,想想能不能做得更好,然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這樣思考,還是請上帝幫助我們做得更好,這樣你之後的生活和生命真的會很不一樣。今天講道的經文,除了主禱文,還有之後一個關於祈求的比喻,還有一個關於父親給兒女東西的比喻。
2. 父親
主禱文一開始是「父啊」。這段經文最後也講到「天父」。當年的父親有權賣掉兒女,兒女很怕父親。不過這是在極端情況下,或者經濟環境很糟糕時才會這麼做。耶穌很想讓我們知道,人與上帝應該有健康的父子父女關係,祂強調天父會供應兒女,而且是預備得很好地供應。我們每次祈禱都再次稱上帝為「父啊」。
耶穌在11-13節用比喻解釋,我們這麼不好都懂得為兒女著想,何況是天父呢!不過很多人覺得上帝不夠好。我理想的上帝,往往是我想上帝怎樣,祂就怎樣。只要我找到正確方法,我怎麼祈禱就會實現;很多人甚至有些教會都搞錯了,說要怎樣有力地去宣告。信心不是強迫上帝做事。有求必應的父親,不是最好的父親,會寵壞兒女。
有個小朋友很想要一輛單車,不是爸爸買不起,但他要小朋友先明白安全規則。還有,要小朋友考到前三名才買。結果小朋友真的考到了。他不只有了單車,還經歷了勤力讀書成績進步的過程。耶穌要我們祈禱,但要明白上帝應允開綠燈是最好的安排,叫我們等待出黃燈是最好的安排,不讓我們出紅燈也是最好的安排。
3. 迫切
除了11-13節父親的比喻,經文還有一個半夜求助的比喻。亮點是這個比喻緊接在主禱文之後。很多人用主禱文祈禱時很舒服,衣食無憂,甚至覺得自己沒什麼需要,不知道怎麼祈禱就用主禱文祈禱。很難想像用主禱文祈禱會很迫切很有需要,迫切到要換衣服去鄰居家,吵醒別人,找幫忙,這麼迫切。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教我們不陷入試探,我是不是很渴求,很迫切呢?我們祈禱,最迫切當然是解決眼前的問題。人往往只想眼前,沒想更深一層。工作,很多人很會做好一件事,但不懂得造福整個機構。做老師,教曉學生考試回答問題容易,但忽略了教會他們做人。事奉,是做好一件事,但教會真的好嗎?就算教會表面很好,是不是願人都尊上帝名為聖,上帝的國降臨?
上帝的名為聖,就是上帝的名被大家認為很好,很崇高。上帝的國是這樣解釋:如果還是當年皇帝治國,那麼皇帝管得到的地方就是他的國,出了那個地方他管不到,是別人管,就不是他的國。上帝的國降臨,是希望世界都聽從上帝的管治。
所以,主禱文前幾句不是很高尚很脫離現實。是提醒我們,每件事不只是要做好一件事,而是最終要上帝的名被尊崇為聖,要上帝的國降臨,大家更聽從上帝。事情結果大家拍手叫好,但上帝是否得榮耀?我懂得用主禱文祈禱,就是我知道不是事情順利就行,我要知道除了事情順利,還要明白上帝的心意。所以事情順利,我還是需要迫切祈禱。漸漸地,我更懂得用上帝的眼光做人。
4. 求餅
「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原文是我們日用的餅,天天賜給我們。之後兩個比喻都提到求食物。我們要明白這祈求,耶穌有特別解釋。看起來只是求夠吃就好,不要多求。看完比喻就知道,不是只求不餓死。比喻提到求三個餅,一個是給客人吃,第二個是主人家陪客人一起吃,第三個是吃完後問「你還要嗎,可以添食」,所以是三個餅。我們自己有需要,我們也要照顧人,幫助人,我們亦要有體面地幫助人。原來這都是餅,都可以求上帝天天賜給我們。
主禱文說祈求對象是天父,但比喻不是說我沒有餅,而爸爸住在隔壁,我去找一個很好又很有錢的父親,問題輕鬆解決。最妙的是,整件事是不情之請,不應該打擾他,但還是要打擾他。
我們每天的需要,靠自己搞不定,很尷尬也要找人幫忙,像那個故事的主角一樣。我們有罪,需要赦免,需要不陷入試探,靠自己搞不定,很尷尬也要請求幫助。多不好意思,我們也要敲門請上帝幫忙,因為除了上帝,沒有別人能幫我們。
上帝幫助人,不是我們想像那麼輕鬆。當時的房子沒有分隔房間,大家都睡在地上。一起來,找個餅。全家人都醒了,可能連家裡的雞和其他動物都醒了。最方便就是用嘴回應他,拒絕他就好。但沒辦法,最後還是要起來幫他。
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為什麼祂幫助人也不是那麼輕鬆?原來不只是有沒有能力。你有沒有經歷過幫完一個人很生氣?幫完一個人,他卻誤會你?不是沒有能力幫他,是他之後不長進,你幫他反而害了他。整本聖經記載上帝幾千年幫助人的歷史。上帝幫助人,不只是解決問題,所以人常常不明白祂。
人最容易誤會因為人祈禱常常自我中心,但主禱文不是講「我」:願「人」尊你名為聖,「我們」日用飲食,免「我們」的債... 如果只想自己,那麼我豐衣足食就不用求日用飲食,但想到「我們」,原來我已經很好,還是要去祈禱。
習慣考慮別人,就知道上帝應允祈禱,也不只是考慮你。我希望上星期不是十號風球,希望我辦活動那天不下雨,最後上帝不只是考慮一個人一個小組。有個人犯法要判刑,親人當然希望輕判,這樣祈禱。但如果人人都這樣犯法,又判得很輕,那還成世界嗎?結果大家都順服最終安排。不是判很重,也不是很輕,我們繼續祈禱,是他在監裡也過得有意義。
求人幫忙真是大學問。現在最好是不用求,先問電腦。如果A君不肯幫忙,找B君。很少說一次不行,再想辦法,再求同一個人。聖經這裡卻如第9-10節說:有不同方法。除了祈求,有些事情要尋求。還有些事情,明明門關了,要敲門。祈禱最學到東西的是為大眾的事,全教會的事祈求,經年累月地祈求。當中包括了解上帝心意後,不斷修改祈禱。問題沒有立刻解決,又懂得不灰心,繼續尋求,繼續敲門,直到上帝心意達成。你最記得的,不是一兩天就解決的事,是很多年祈禱上帝答覆你,是不是?
5. 最好的禮物
最終天父想我們得到什麼?答案在13節。有個爸爸預備一份大禮做兒子的生日禮物,但兒子只想要些差勁的東西。爸爸心裡很不舒服。天父要把聖靈給我們,上帝的聖靈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又把這件事看得很簡單,不覺得多珍貴。耶穌在路加福音講這段話時,聖靈還沒有普遍臨到上帝的兒女,這需要一個大工程,耶穌上帝的兒子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又要門徒迫切祈禱,之後人要信耶穌,上帝的聖靈進入人心,這才實現。
很多人平平淡淡過一生沒什麼特別,但你我是上帝的兒女,要過豐盛的生命,而這是偉大的工程。上帝很想我們很有福,祂已經預備好了。祂想我們渴望接受這份大禮。我們與上帝的距離,就是祈禱這麼遠。我們願意學習祈禱,不只是求眼前的需要,而是願意藉著祈禱,明白上帝賜給人最好的禮物,明白上帝的廣闊世界,學習明白上帝的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