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重溫

2025年7月20日 愛主的門徒(路10:38-42)
盧淑娟牧師

在颱風襲港的早晨,感謝主讓我們仍可用網上方式,一起聆聽聖言,一起敬拜上帝。

上主日講道,是路加福音第十章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10:25-37)。講比喻之前,耶穌回應那個來試探祂的猶太律法師,同意「愛主你的上帝」和「愛鄰舍」就是所有誡命的中心(10:27)。這道理我們耳熟能詳,但可能沒有想清楚什麼是愛上帝、愛鄰舍。耶穌知道要解明給人聽。於是,祂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去解說「愛鄰舍」的意義。現在,在接下來的經文(路10:38-42),耶穌來到馬大與馬利亞的家中作客,耶穌藉着這兩姊妹的行動或說話,帶她們和我們反思什麼才是「愛主你的上帝」。

經文的開始,說耶穌和門徒「繼續前行」。他們要去哪裡呢?耶路撒冷。現在,他們一行人來到與耶路撒冷只有一山之隔的鄉村,名叫伯大尼。這裡是馬大、馬利亞、拉撒路三姐弟的家鄉。馬大作為大家姐,是家中的女主人,她主動接耶穌到家中作客。為了接待耶穌,務實又盡責的馬大忙過不停,想預備一頓豐富的宴席給他。馬大這樣做,是符合猶太人的待客規矩的,理當受人認可和讚賞。何況,耶穌在這趟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曾經說過:「凡接納我的,就是接納那差我來的。」(路9:48下)接待耶穌,就等同接待差遣耶穌來的父上帝!所以,馬大傾盡全力接待耶穌,本是一件美事。那麼,馬大應該是我們的效法對象啊!但是,隨後發生的事,讓我們知道當中有些不妥。

第40節,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裏忙亂,便看不過眼馬利亞坐著「沒事做」—沒有協助她預備飯餐,便質問耶穌:「主啊,我的妹妹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馬大期待耶穌讚賞她的服侍,滿足她的訴求,會出聲責備馬利亞不幫忙。第41節,主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操心煩惱……」耶穌回應馬大的一番話,正好指出馬大的狀況,與真正的接待有距離。

我早幾天也有一個接待經驗,正好讓我反省耶穌這番話的意思。我接待了一對宣教士夫婦與他們的關懷支援小組,在灣仔堂二樓聚會。我原本以為已經預備好場地和食物了,可安安樂樂一齊聚會;臨時卻接二連三有突發需要,我作為東道主便要即時處理:有人帶了生果來,我要帶她落去一樓厨房清洗;食具不足,我要落去厨房取;剛回到現場,又見到不小心倒瀉水,枱面和地面都弄濕了,我又要張羅抹布和地拖來清理;剛剛搞掂了,又有人需要為手機叉電,我又要落去辦事處找叉電線。總之,一時間騰上騰落好多次,心裡有些煩躁,更不期然浮起「好似做阿四咁」(好像做小僕役般)的想法。不過,這並不是事實,因為弟兄姊妹都有分擔工作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服侍。那種「控訴」的聲音不是來自上帝,而是來自那惡者。

而且,當我終於可以停下來,坐在大家中間,聽宣教士夫婦和弟兄姊妹分享心路歷路和代禱需要,我便知道這一切的工夫都是值得的。如果只是出於責任,只是為了滿足別人對我的期望,我做了接待的工夫,但內裡必然是心不甘、情不願。服侍與事奉,惟有出於愛,並且在過程中領受到愛,才能享受到主裡團契、彼此服侍的快樂。正如歐醒華牧師在他的著作《選擇‧快樂‧事奉》中說:「若沒有體會到上帝對自己的愛,事奉只淪為做奴隸般,不會快樂。」確實如此。

耶穌沒有如馬大所願。耶穌讚賞的,不是自視為「事奉模範生」的馬大,卻是專心坐在他腳前聽道的馬利亞。他說:「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是沒有人能從她奪去的。」(42節)

耶穌讚賞馬利亞,說她「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是因為她沒有去辦事,而選擇聆聽和默想祂的話嗎?耶穌真的要馬大什麼都放下,不要辦事,只要默想主的話嗎?不是這樣。耶穌充滿憐憫地呼喚她的名字:「馬大,馬大」,因為耶穌看到她已經陷入焦慮不安、怨天尤人的狀態。因為「事多」,因為「許多的事」,馬大的心靈已被充塞到滿瀉。說她「操心煩惱」,是指她分心了,不再專一、單純地事奉耶穌。

馬大的狀況,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八章所講的撒種的比喻,他說種子會落在不同的土壤中,其中有的落在荊棘裡,荊棘也一同生長,把它擠住了(路8:7)。馬大心裡有上帝的道,有愛主的心,但世事的思慮就如荊棘在她心中滋長,使她分了心,把她內裡的道種、愛主的心都擠住了。因此,她不能專一而喜樂地事奉,不能在事奉中領受上帝的愛,也再沒有心思放在主的話語上。她更消耗心力去批評別人、與別人比較,並對主發怨言。

福音書的作者路加花了更多篇幅在馬大身上,另一個角色馬利亞卻沒有說話。顯然,路加要我們留心馬大,去想清楚她的問題出在哪裡。其實,馬大所做的本是好的,正如我剛才說過,是符合耶穌的教導的。不過,馬大分心了—把心思放在屬世的事,過分看重要滿足社會規範,為了盡東道主之誼,預備豐盛飲食給客人,而忙得團團轉。於是,她再沒有空間與主一起,沒有空間聆聽祂的話,也沒有空間去接納令她不舒服的事。

相反,馬利亞看似很被動,沒有作為,但實際上她為了愛主和聆聽主的話,敢於突破傳統的角色與常規,承受別人的非議和壓力,專心去做主所喜悅但別人不一定認同的事。我們知道,古代婦女的生活,除了照顧家庭,就是照顧家庭。現在,馬利亞竟然沒有遵照社會規範,去支援大家姐去操持家務、預備宴席,會被看作沒有盡本分。她為了更重要的事,就是去領受耶穌的教導,便突破傳統,猶如一個渴求真理的弟子專心坐在拉比的腳前聽道。藉着敬聽,馬利亞表明她對耶穌的愛和敬畏。她要做一個愛主的門徒。

馬利亞「在主的腳前坐著聽他的道」。腳擺放的位置象徵主權,暗示地位階級。耶穌坐著上面,馬利亞坐在下面,在祂的腳前。這種姿態表示她把耶穌視作尊貴的主人,她也準備好隨時可幫忙伺候耶穌。相對而言,馬大的伺候更多是為了滿足她的家庭角色和責任,她雖然稱耶穌為「主」,但卻在吩咐耶穌要做什麼(40節下)。

服侍和事奉固然重要,但不要被它弄至分心。只有行動的接待,比不上全心全意的接待;只有言說的「主啊,主啊」,比不上全心全意的愛和敬畏主。好撒馬利亞人接待了被強盜傷害的人,馬大接待了耶穌,他們都做了好事。但是,他倆有一點是不同的:好撒馬利亞人對傷者滿懷憐憫,但馬大並沒有對耶穌滿懷敬畏。惟有馬利亞,是全心全意地尊耶穌為主。

若我們如馬利亞那樣,全心全意地尊耶穌為主,我們的生命會有什麼不同?如果我們尊耶穌為主,就不會把自己的事奉看為屬於自己的「王國」,就不會著眼於別人的不夠好,也不會勉強別人要跟着我的指揮棒。相反,我們會經常反省自己服事的動機:是否單單為了愛和敬畏上帝?還是懷着其他動機,為要得到世俗的利益,或別人的掌聲?如果尊耶穌為主,我們就會專心去做上帝要吩咐的事,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我們就會真誠地求問祂的心意,求祂教我們如何面對今天的處境,要怎樣思考、怎樣說話、怎樣行動。我們就會專心做祂喜悅的事,會依循祂的道,去分辨是非,去決定輕重,去尋求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喜惡、想法作判斷,甚至加上屬靈的言語作包裝,扭曲為直,指鹿為馬。

耶穌為「伺候」下了新的定義:聽從祂的話、與祂一起就是「伺候」祂。做好本分、努力事奉的馬大,以為辦妥一切的事成為最要緊的,被許多的事佔據了她的心,不再單純專一地敬畏主和服侍主,反而期望滿足自己的所願所想,便勉強上帝和別人照著她心意去行。

耶穌稱讚馬利亞,因她選擇了那更重要的,就是專一聆聽和順服祂的話。這是上好的福分。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甚至竭力用行動伺候主,都比不上專心敬聽、順服遵從主的道來得重要。先前律法師問耶穌:「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馬利亞所選擇的,正是一個愛主的門徒的必然選擇,也是這樣的人才可以承受永生。

愛主的門徒,必然先是主愛的門徒。主以愛呼喚我們,專一聆聽他的話,而不是被四方八面而來的雜音去綑鎖我們的心,使我們失去敬拜和事奉祂的自由和動力。主以愛呼喚我們,專一以事奉他為樂,專一為滿足他的心意而活,讓重要的事重返生命的中心,讓次要的事回到次要的位置。如此,我們成為愛主的門徒,享受與上帝與人的團契。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